《移动互联:用户体验设计指南》读书笔记3——聚合和跨终端体验

无论是普及程度、技术能力或使用习惯,移动设备都在发生飞速变化,人们越来越期待移动设备之间内容的无缝传递,而聚合体验正一步步推动这一愿景的实现,这要求设计师为整个生态系统设计体验。目前,聚合体验的层次分为三种:技术聚合、媒介聚合以及行为聚合。

技术聚合产生于一组使用相同技术并很好搭配使用的设备,保证多设备间体验无缝连接,如无线互联网、蓝牙或者与安卓类似的软件平台。内容通过不同维度的展现和互动方式呈现在多种设备上,这时媒体聚合就产生了,如Pandora、Netflix和Bravo TV。用户在自己的多设备生态系统里尝试完成一个相同的行为(如邮件),那么行为聚合就产生了,如在Yelp(餐馆点评网站)上发送邮件、浏览网页和寻找餐馆。

生态系统是新聚合时代的核心介质。一个完整的数字生态系统包含相关的数字触点、与之发生交互的人、业务流程以及支撑它们的技术环境。触电是用户在一个系统中需要使用的所有,包括硬件、软件、网站以及服务。人是在系统中进行交互的所有人,从终端使用和开发者,到系统背后组织中的建造者和维护者。任何让生态系统平稳有效运行的东西都可归于流程和环境的范畴,它包含底层的技术实现,例如无线互联网或蜂窝;过程,例如会员功能或隐私制度。还原用户数字生态系统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为你描绘一张图。

受科技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人机重构:计划和情境行为》的作者Suchman的相互重构理论指出,人的行为能力在与其他事物或人发生交互时进行重构——即在与外部物质和社会化世界发生动态交互时,人的行为本身始终保持构建和再造的过程。

一致性模式、同步模式、共享屏幕模式、设备转移模式、互补模式和同时性模式是多屏幕策略中目前最流行的六种模式。

一致性模式是指对某一特性的设备或使用情境进行体验优化,使不同设备的用户也能感受到体验连续的一致性。它的本质是在求同存异中体现一致。建立一致体验的三个关键如下:1)识别出每个设备最主要的使用情景;2)对设计进行优化以适应每一个使用情境;3)使用统一的设计语言(视觉上和交互上)来保证体验能够扩展在不同设备上。Evernote(印象笔记)是一款能够在各种平台上使用的电子待办事项列表和笔记应用,其智能手机上的版本专门基于智能手机拍照和音频输入进行优化,同时增加了笔记的位置标签功能。

同步模式是指内容在所有设备上的同步,以保证任务的延续。如果一个用户使用互联网电视在Netflix上观看电影,那么这种关系模式可以保证他在其他设备上都可以从之前中断的地方继续观看。再如Amazon和Kindle电子书允许用户在任何设备上从上次中断的地方继续阅读。

共享屏模式是指多种设备共享一个内容源。

设备转移模式是将某种体验从一种设备上转移到另一种设备上,或者将数据更直观地在设备间进行无缝体验。依靠苹果公司的Airplay技术,视频可以从iPhone或iPad转到电视上播放。

互补模式发生在两块屏幕一起合作完成某种体验时。比如iPad变成Scrable猜字游戏的游戏版,游戏者手中的iPhone则变成组词器。

同时性模式为用户提供两种独立但又关联且同时发生的体验。比如在看电视时,用手机上网查剧透什么的;在足球比赛直播时,用户可以再比赛的同时通过智能手机来预测比赛结果。

到目前为止,关于原生移动应用、web应用和移动网站的争论依然剧烈,至今也没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他们的区别到底在哪?1)移动版网站是传统网站在手机终端的延伸和优化,因为绝大多数移动设备都内置浏览器,所以移动版网站是用户访问互联网最直接的方式;2)原生应用是为用户定制的、可下载并频繁使用的应用,相比移动版网站,原生应用提供交互性更强的功能,更丰富的用户体验;原生应用往往是移动版网站内容的入口,但它们不通过浏览器访问;不像移动网站,原生应用不能跨系统平台使用;3)基于web的应用是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器访问的移动应用,它不是静态的移动网站,虽然设计上很像原生应用,却不能通过应用商店下载,而是直接通过手机浏览器访问;这类应用往往不装在本本机,而是在使用时实时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传递,所以它通常使用与所有设备,比如神经猫、2048网页版这种游戏。

相关文章

什么是设计模式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
单一职责原则定义(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SRP)...
动态代理和CGLib代理分不清吗,看看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强...
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期望的另一个接口,使得...
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族,并封装在类中,它们之间可以互...
设计模式讲的是如何编写可扩展、可维护、可读的高质量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