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十八:图

一、什么是图

1.概述

首先,我们已经在之前学习过了树这种数据结构,树能反映一对多的关系,但是却无法反映多对多的关系,因此我们引入了图这种数据结构。

对于图,其节点也可以叫做顶点,每个节点具有零或者多个相连节点,每个节点之间的连接称为,从一个节点到达另一个节点路线都称为路径

image-20200804155639505

以上图为例,其中:

  • 无向图:顶点之间连接没有方向。比如从A到C,可是A -> B -> C,也可以是A -> D -> B -> C。
  • 有向图:顶点之间连接有方向。如果A到B,必须是A -> B,不能是B -> A
  • 带权图:边带有权值。

2.树与图的关系

实际上,对于有向图还分为两种情况,即图中含环或者图中不含环的单向图,其中含环的图可以从某个顶点出发最终返回原点。

结合对图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树也可以理解为不含有环的单向图,是图的子集。

两者的区别在于:

  • 图中每个节点可以有任意数量的边,而树两个节点间仅仅只有一条边
  • 图没有根节点,而树有
  • 图中可以存着环,而树不行
  • 如果有n个节点,图最多有n*(n-1)条边,而树最多有n-1条边

二、图的表示与构建

图的表示就是边与边关系的表示,有二维数组(邻接矩阵)和链表(邻接表)两种表示方法。

1.邻接矩阵

image-20200804161211188

我们建立一个二维数组(矩阵),第一维表示顶点,而第二维表示与该顶点相连接的点。

比如说0号点与1,2,3,4相连,与0(自己)和5不相连,表示为[0][011110],其中,二维数组中的1表示与0号点相连,0表示与0号点不相连

2.邻接表

image-20200804161802498

邻接表相比邻接矩阵,只表示关联的边而不表示不关联的表,相对邻接矩阵而言更简洁也更节省空间

3.代码实现

我们使用邻接矩阵的方式来示范如何使用代码构建一个图。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使用两个数组来表示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

image-20200804172225850

如上图,上图的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两个数组来表示就是{0,1} -> {1,4,2},即 0->1,0->2,0->3,0->4,1->2,可见要创建的图有5个节点。

对应实现代码如下:

/**
 * @Author:CreateSequence
 * @Date:2020-08-04 16:50
 * @Description:图
 */
public class Graph {

    //节点与节点间的相连关系
    private int[] node1;
    private int[] node2;
    //有几个节点
    private int num;
    //边的数量
    private int sideNum;

    private int[][] graph;

    public Graph(int[] node1,int[] node2,int num) {
        this.node1 = node1;
        this.node2 = node2;
        this.num = num;
        this.sideNum = 0;

        //创建图
        CreateGraph();
    }

    /**
     * 创建图
     */
    private void CreateGraph(){
        //获取二维数组,一维表示节点,二维表示节点的相邻节点
        graph = new int[num][num];

        //初始化数组
        for (int i = 0; i < num; i++) {
            graph[i] = Arrays.copyOf(graph[i],num);
        }

        //添加节点
        for (int i = 0; i < node1.length; i++) {

            //统计边数
            if (graph[node1[i]][node2[i]] == 0) {
                sideNum++;
            }

            graph[node1[i]][node2[i]] = 1;
            graph[node2[i]][node1[i]] = 1;
        }
    }

    /**
     * 展示图
     */
    public void show() {
        for (int[] n1 : graph) {
            for (int n2 : n1) {
                System.out.print(n2 + " ");
            }
            System.out.println();
        }

        System.out.println("有" + num + "个节点," + sideNum + "条边");
    }

}

//输出
0 1 1 1 1 
1 0 1 0 0 
1 1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有5个节点,5条边

三、图的深度优先搜索

图的遍历有两种策略: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

以下的演示我们仍基于第二部分创建的图为示例:

image-20200804172225850

1.思路分析

dfs的搜索大体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访问第一个邻接结点,然后再以这个被访问的邻接结点作为初始结点,访问它的第一个邻接结点,然后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完成遍历。

这个思路如果学过树的遍历会感觉非常熟悉。由前面知道,树就是一种特殊的图,所以树的前、中、后序遍历其实就是树的dfs

2.代码实现

将思路转换为代码实现的步骤:

  • 访问第一个节点v,并且将其标记为已访问
  • 查找第一个节点的邻接节点w:
    1. 如果w节点不存在,则继续查找v的下一个邻接节点
    2. 如果w存在,并且未访问,则将w当成下一个v,进行递归

第一步,我们需要在Graph类中添加isVisted公共变量用于标记节点是否被访问:

//记录节点是否被访问
private boolean[] isVisted;

第二步,我们需要查找节点是否存在相连节点方法

/**
 * 查找邻接节点
 * @param index
 * @return
 */
private int getNeighbor(int index) {
    for (int i = 0; i < graph.length; i++) {
        //如果当前节点存在邻接节点就返回下标
        if (graph[index][i] > 0) {
            return i;
        }
    }
    return -1;
}

/**
 * 查找下一个邻接节点的下标
 * @param index1
 * @param index2
 * @return
 */
private int getNextNeighbor(int index1,int index2) {
    for (int i = index2 + 1; i < graph.length; i++) {
        //如果当前节点存在邻接节点就返回下标
        if (graph[index1][index2] > 0) {
            return i;
        }
    }
    return -1;
}

第三步,借助访问标记和查找邻接节点方法实现dfs

/**
 * 深度优先搜索
 * @param index
 */
private void dsf(int index) {
    //访问节点
    System.out.print(index + "->");
    //标记已访问节点
    isVisted[index] = true;
    //获取第一个邻接节点
    int w = getNeighbor(index);
    //如果邻接节点存在
    while (w != -1){
        //并且该邻接节点未访问
        if (!isVisted[w]) {
            dsf(w);
        }
        //如果该节点已被访问,就访问当前节点的邻接节点的下一个邻接节点
        w = getNextNeighbor(index,w);
    }
}

public void dfs() {
    //对所有节点进行dfs
    for (int i = 0; i < num; i++) {
        //如果该节点仍未被访问才进行dfs
        if (!isVisted[i]) {
            dsf(i);
        }
    }
}

//执行结果
0->1->2->3->4->

四、图的广度优先搜索

1.思路分析

bfs的大题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创建一个队列,把第一个邻接节点入队,然后队列元素出队,把该元素的邻接节点入队,然后出队.....重复该步骤,一层一层的遍历同级节点

如果我们按这个思路,将4作为起始节点,那么第一个4入队,然后4出队,把4的邻接节点0入队,接着0出队,把0的邻接节点1,入队;同理如果将0作为起始节点,那么第一次0入队,然后0出队,把0的邻接节点1,3入队......

2.代码实现

将思路转换为代码实现的步骤:

  • 访问初始节点v,标记并入队
  • 当队列不为空时,将队头节点u出队,否则跳过本次循环
  • 查找u的第一个邻接节点w,如果不存在就重复步骤2,否则:
    1. 若w未被访问,则标记并入队
    2. 查找u继w后的下一个邻接节点,重复步骤3

这里继续复用上文dfs中使用的 getNeighbor()getNextNeighbor()isVisted[]

/**
 * 广度优先遍历
 * @param index
 */
private void bfs(int index){
    //创建队列
    LinkedList queue = new LinkedList<>();

    //访问节点
    System.out.print(index + "->");
    //标记已访问节点
    isVisted[index] = true;
    //节点入队
    queue.addLast(index);

    //循环直到遍历完所有队列中的节点
    int u,w = -1;
    while (queue.isEmpty()) {
        //取出队列头结点下标
        u = (int) queue.removeFirst();
        //获取出队节点的邻接节点
        w = getNeighbor(u);
        while (w != -1) {
            //如果为被访问过
            if (!isVisted[w]) {
                //访问节点并标记
                System.out.print(u + "->");
                isVisted[w] = true;
                //将节点入队
                queue.addLast(w);
            }

            //接着查找下一个邻接节点
            w = getNextNeighbor(u,w);
        }
    }
}

public void bfs() {
    this.isVisted = new boolean[num];
    //对所有节点进行bfs
    for (int i = 0; i < num; i++) {
        //如果该节点仍未被访问才惊喜dfs
        if (!isVisted[i]) {
            bfs(i);
        }
    }
}

//执行结果
0->1->2->3->4->

值得一提是,虽然上文的例子不太直观,但是bfs也常常用于树的层次遍历,比如

bfs用于层次遍历

//测试数据
int num = 9;
int[] u = {0,1,4};
int[] v = {1,5,6,7,8};
//输出结果
0->1->2->3->4->5->6->7->8->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是一层一层遍历的,这也很直观的反应了bfs的执行逻辑。

相关文章

背景:计算机内部用补码表示二进制数。符号位1表示负数,0表...
大家好,我们现在来讲解关于加密方面的知识,说到加密我认为不...
相信大家在大学的《算法与数据结构》里面都学过快速排序(Qui...
加密在编程中的应用的是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各种网络协议之...
前言我的目标是写一个非常详细的关于diff的干货,所以本文有...
对称加密算法 所有的对称加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加密和...